三国时代,群雄争霸,逐鹿天下,战争成为那段历史的主流常态。持续长达将近一个世纪的烽烟战火,给黎民百姓带来深重灾难。但另一方面,也成为培养优秀军事人才的摇篮和沃土。一大批名将在连绵征战中脱颖而出,创造出一段段辉映千古的战场传奇。
仅仅人们耳熟能详的,就有蜀国的关羽、张飞、马超、赵云、黄忠,魏国的张辽、徐晃、于禁、乐进、张郃、夏侯惇、许褚、典韦,吴国的周瑜、吕蒙、陆逊、黄盖、甘宁等等,多不胜数。
三国时代,各国的军事人才虽然都不乏其人,但要论及武将人才储备的厚度,恐怕非曹魏莫属。东汉末年十三州,曹魏一方占据中原腹地,独得九州,疆域面积、人口数量、经济实力都无与伦比,从而吸引了最多的文武人才前来投奔效力。
魏国武将集群中,以“五子良将”最为卓越。张辽、徐晃、乐进、张郃、于禁,都是谋勇兼备、屡立战功的出类拔萃之辈,能力之强丝毫不逊色于蜀国的五虎上将。但人外有人天外有天,五子良将却都对一个人心服口服,俯首帖耳,他就是三国“名将之王”赵俨。
赵俨,生于公元171年,卒于245年,河南颍川人,出身书香门第,博学多识,才华横溢,与辛毗、陈群、杜袭合称汉末四大名士。赵俨虽是儒生出身,为人却慷慨有奇志,有着超乎寻常的敏锐分析预判能力,多谋善断,“每料事多奇中”,颇有军事天赋。下面历史百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,一起来看看吧!
建安二年,曹操还是个兵微将寡毫不起眼的一方诸侯,赵俨就已准确判断出曹操必成大事,“曹镇东应期命世,必能匡济华夏,吾知归矣”,于是前来归顺曹操。
官渡之战中,袁绍兵多将广,实力全面碾压曹操。曹操部下人心惶惶,很多人为了自己的前途,暗中写信投靠袁绍。赵俨的好友李通等人也想与袁绍通信,赵俨果断阻止他们,“为陈绍必败意”,向他们仔细陈说袁绍必败的道理,事情发展果然如他所料,众将都对赵俨佩服的五体投地。
赵俨在魏国文武群臣中威望极高,不仅才能出众,且人情练达,颇有知人之明,很善于“调和诸将”,处理众将之间关系。曹操手下名将众多,彼此之间互不服气,矛盾重重,严重影响作战效率,曹操为此很是头痛却无可奈何。
有一次,曹操派张辽、乐进、于禁三人出征,结果三人“诸将任气,多共不协”,闹得鸡飞狗跳。曹操于是派赵俨出任督军,“并参三军,每事训喻,遂相亲睦”。赵俨本人才干卓异,威望素著,很懂得管理之道,驾驭这些名将颇有章法,恩威并施,晓以大义,诸将无不心服口服,关系日渐和睦,问题迎刃而解。
此后,赵俨就俨然成了专职“名将之王”,魏国每逢组织大的军事行动,必定让赵俨担任大帅,督导众将。赤壁之战中,赵俨“都督护军,护于禁、张辽、张郃、朱灵、李典、路招、冯楷七军”。此后,又担任“监荆州诸军事”“监豫州诸军事”“监雍、凉诸军事”,成为曹魏皇帝驾驭众将的不可或缺的二把手。
建安二十四年,关羽发动攻打樊城之战,水淹七军,曹军连连败退,形势危急。曹操派赵俨和徐晃担任先遣队奔赴樊城,关羽在与赵俨斗法中栽了大跟头。抵达前线后,众将纷纷求战。赵俨却胸有成竹按兵不动。
赵俨认为,此时曹魏援军数量太少,根本不足以击败关羽,如果盲目出战,再遭败绩,局面会不可收拾。应该一方面等待后方援军大部队,一方面与樊城守将互通声气,遥相呼应,对关羽形成内外夹击的威胁之势即可,关羽必不敢孤注一掷猛攻樊城。等到大部队赶来,再对关羽发起总攻,“表里俱发,破贼必矣”。事情发展果然如他所料,关羽在占领先机的绝对优势情况下,也未能攻克樊城。
关羽败退后,曹军众将主张穷追猛打,活捉关羽。赵俨深谋远虑,制止众将,他分析认为,此时关羽败局已定,如果曹军继续追击关羽,则孙权不愿眼看曹魏势力向南延伸危及东吴,甚至可能会故意放跑关羽,转而与曹魏开战。
曹魏一方及时收手休兵止戈,孙权必然不肯让关羽逃脱留下后患,让孙权去给予关羽最后一击,如此一来曹魏就可置身事外坐山观虎斗,让吴蜀两国杀一个你死我活。不久后曹操传来命令,与赵俨意见完全一致。众将都对赵俨佩服得五体投地。如果不是赵俨的计谋,关羽很可能逃过一劫。赵俨非常长寿,扶保曹魏四代皇帝,一直活到公元245年才去世,享年74岁。
免责声明:www.yesbaike.com只负责收集整本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!
【相关文章】
本文地址:http://www.yesbaike.com/view/85806.html
声明:本文信息为网友自行发布旨在分享与大家阅读学习,文中的观点和立场与本站无关,如对文中内容有异议请联系处理。